一、手眼协调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开始学习写字的时候,练字描摹时很费劲,写字写不出笔锋,写的字歪歪扭扭,跳绳时甩绳和跳跃总是不连贯等。
其实这些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手部力量、手眼协调能力不足。
手眼协调能力将为孩子们研究物体和尝试新动作提供更多的控制力和精确度,也为接下来写字、画画和弹奏乐器做好准备。
二、独立自主能力
学会独立,才能自由。独立能力是孩子面对小学生活必备的基础能力。
相比幼儿园,小学生活对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会像在幼儿园时那样对孩子全方位照顾了,更多的时候,孩子只能依靠自己。
自己系鞋带、收拾文具、整理书包。
自己主动喝水、根据冷热穿脱衣服。
碰到不懂的问题或有需要,懂得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
三、环境适应能力
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学校,其实都是一个缩小的真实社会。
融入到新的环境,会接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新鲜,也会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孩子会接触赴任另外老师、同学,有了良好的环境适应力,进入新环境才能如鱼得水。
四、学习能力
重点不在于孩子已经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孩子有没有学习的能力,比如有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能否专注地听课、是否愿意阅读、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有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等。
五、阅读能力
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就有了明确的阅读量的目标,而且阅读能力越强的孩子,吸收知识的能力也就越强。
一、视知觉能力。视知觉能力是指以视力为基础的使孩子能够对视野内的物体进行观察和辨别的能力。
二、听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包括:听觉注意、听觉辨别、听觉记忆、听觉系列、听觉混合、听觉理解。
三、运动协调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很简单,就是指运动期间机体各部分活动,在时间和空间里相互配合,合理有效的完成动作的能力。
四、知觉转换能力。知觉转换能力涉及孩子的手眼脑协调能力,是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语言信息整合,实现相互转化的能力。
幼小衔接应培养孩子以下能力:
1、作息习惯
小学生活节奏紧凑,早上8:00早读,接下来是每节40分钟的3-4节课,学习容量也会很大,只有晚上休息好了,才有足够的精神应对一天的学习。
而且,老师也不会和颜悦色地面对天天迟到或者上课瞌睡的情况。午睡习惯也要培养起来,午间休息好了,下午的课才有精神。所以,坚持早睡早起、定时喝水、汗湿后换衣服、收拾书包、每天阅读15-20分钟……
2、学习习惯
在众多学习习惯中,孩子们最为缺失的是良好的倾听习惯。
主要表现在:缺乏耐心,随意打断别人讲话;不仔细,不能正确理解别人的意思等。如果将这些习惯带入小学,很有可能使听课效率大打折扣,从而出现学习困难。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非常重要。
首先,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态度,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保证。倾听既是一个听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的过程。在倾听他人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从他人的言语中学习到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和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原则。
其次,善于倾听是语言表达的前提,也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修养,孩子要与人融洽相处、流畅的交流,必须要先学会倾听,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才能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
3、规则意识
在生活中孩子不遵守规则的现象比较明显,对于禁止的事情他们与故事中的小猫一样充满好奇,往往会出现犯规的现象,如:禁止大声喧闹的,有的孩子就会出现大声喧闹;危险的地方禁止使用的,有的孩子却还是会去尝试一下,孩子这种探索、尝试的心态是很好的,但它们却不知道其中隐含的危险,需要我们的引导和启发。
4、责任意识
与幼儿园的节奏不一样,小学生除了上课以后,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班务及值日工作。备受呵护的小宝贝要背上装满书本的大书包,应对新的学习和作业,还得做好属于自己的值日工作?怎么破?请从家务活开始,让大班孩子承担某个家务,每天完成,培养责任感。
5、人际交往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不管是欺负人还是经常跟老师告状是孩子,大家对他都没什么好感,都不太愿意跟他玩。
孩子成长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不免会遇到霸道、顽劣、霸王龙式的孩子。我们可以通过合适的绘本故事,帮助他们理解他人,学会关爱,学会与别人交往。
当孩子拥有了情绪智能,他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并能与同伴友好地相处。在听故事的时候,儿童通常会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注进去,他自己的理解也在随着故事的进行慢慢加深,他也就慢慢认识到并不是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都与自己一样,也就慢慢学会了接纳、理解,学会了关心他人。
幼小衔接应注重培养的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准备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家长应该培养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切勿让孩子为了尽快完成作业而有数量没质量,完成后要求孩子进行作业检查;培养孩子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避免孩子造成近视、驼背等不良结果;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辅助拼音自己阅读一些小故事。
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有规律的作息时间,睡觉前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教育孩子爱护珍惜书本以及学习文具,放学后按时回家,回到家以后主动跟长辈打招呼,自觉整理归放自己的衣物,书包等。
三、让孩子有良好的社交习惯
在学校对同学朋友应该互相尊重,不打架不骂人,乐于帮助同学,放学后不要长时间在外面逗留,警惕跟你搭讪的陌生人,他人给与你的帮助要主动致谢。
四、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少吃零食,饭前便后要洗手,积极认真参加学校广播体操以及课间眼保健操。
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公共场合不喧哗打闹,学校升国旗奏国歌须肃立起敬,不乱扔果皮纸屑,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
其实对于幼小衔接阶段到底该学什么我一直存疑问的,担心如果只是与一年级的内容覆盖率太高,孩子升入小学之后进课程学习就成了”炒剩饭“对学习内容没有新鲜感,容易走神,做小动作,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总结了幼小衔接阶段孩子需要储备的能力以及家长需要引导的方向。
一、幼小衔接阶段,孩子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有哪些呢?
1、视觉能力
要求:辨别不同的图形和形状相似的字母、数字、汉字。
训练方法:找两幅相似的图片找不同
2、听觉能力
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干扰,能准确表达老师所讲的内容
训练方法:拍拍手、跺跺脚游戏;指鼻子拍手,摸耳朵跺脚,训练手眼耳协调能力
3、运动协调能力
要求孩子专注、准确的按教师的要求做出动作,有方向感,视、动一致。
训练方法:跳绳30秒内跳绳30词;10秒内做10米马路牙子;原地转圈5词分东南西北
4、知觉转换能力
要求对老师的指令迅速做出反应,并能准确完成模仿他人的语言和动作。
5、语言阅读能力
用规范语言与他人交流。对阅读的作品准确复述,准确表达自己看到听到想到
训练方法:看图说话
6、数学能力
7、社会适应能力
练习孩子的自理能力,自己收拾书桌,刷牙洗脸,扣扣子,系鞋带儿。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不代办
8、注意力
锻炼孩子,专心听讲,抵抗干扰,将注意力保持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
训练方法:练习排兵布阵、火眼金睛的游戏
二、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1、思考
让孩子独立思考,养成思索探究的习惯,是孩子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源泉。思维是知识之源,学习之源。面对一个问题,适当卖一下关子,让孩子自己去想。
2、阅读
家长能够帮助孩子阅读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每天在家持续念故事给孩子听,增加幼儿的阅读机会。使孩子能够随意的挑选并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鼓励孩子复述看过的故事和儿歌,这是对幼儿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有力促进。
3、倾听
听的习惯与能力是衡量孩子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经常听听录音广播,听得多,势必积累的多,在表达式就有了丰富的素材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4、表达
交际依靠表达,进入小学进入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就显得特别重要。鼓励孩子多跟同学老师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